查看原文
其他

#火星影评#宇宙尽头的极致浪漫,只有成年人才能体会的沉醉

火星人Triangel 火星人纪事 2020-08-24
来自专辑
火星影评





如果你曾在去年被《MODERN LOVE💘(摩登情爱》击中过内心最私密黑洞的话,就别错过这部同样由亚马逊出品的新剧《TALES FROM THE LOOP🕳(环形物语)》。


很多人把这部剧称为《怪奇物语》+《黑镜》,可能是因为它和《怪奇》一样把故事设定在了一个与世隔绝的小镇上,和《黑镜》一样一集讲述一个完整的科幻故事。



看完全片后,对于这个说法我不敢苟同,我更愿意把它称为科幻版“摩登情爱”,尤其是它介于特德·蒋和菲利普·K·迪克之间的那种韵味,以及底层萦绕的那股浓浓的别具一格的东方禅意。


它的风格既不是克苏鲁、也不是蒸汽朋克、更没有赛博朋克的味道,更像是一个混杂了迷幻复古乌托邦味的反乌托邦梦或是一首超现实主义散文诗歌,如果可以的话我会称它为“怀旧朋克”。






它和《怪奇》最大的不同在于,它既没有强烈的戏剧冲突,也没有紧密的人物关系,甚至没有明确的主角和配角,更别说正派和反派了,就连最重要的故事发生的时间也不复存在。

而它和《黑镜》最大的不同在于,《黑镜》是一部警世预言,致力于批判科技激发的失控,而《环形》则是一部拍案寓言,致力于反思人性存在的弱点。

再进一步说,《黑镜》里的科技小玩意儿是不可替代的的,而《环形》中的机器人、穿梭机、魔法石是可以用很多东西来替代的,它只是选择了科幻元素作为喻体。


《环形物语》共8集,分别名为:"Loop" 回路,"Transpose" 置换,"Stasis" 停滞,"Echo Sphere" 回音球,"Control" 掌控,"Parallel" 平行线,"Enemies" 敌人,"Home" 家。

这些片名看似简单,所指的可能是剧情中的一个物件、道具,也可能是故事内的主题、事件,建议观看片子的时候记着片名再看,注意剧情什么时候点题,哪些细节点题,观感会大不相同。

它每集都会围绕1-2个角色展开,每一集的主角都是另一集的配角,同样的每一集的配角都会成为某一集的主角,正如这部剧的名字环形一样形成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莫比乌斯环。





《环形物语》的节奏舒缓得不像是一部美剧,大量的空镜头、长镜头、静止和慢运动镜头,在贝多芬《月光》变奏感的主旋律用钢琴和中低提琴的多重奏演绎的搭配下,散发着诗意。


在色调上它也摒弃了通常美剧的鲜亮和高饱和度,以低饱和度的蓝黑黄灰为主色调,刻意调高灰度俗称性冷淡色调,使得画面整体呈现出七十年代胶片的复古怀旧质感。


无论是数量还是表达上都极其简练的台词、几近克制的表演、大量画中画构图、电影式的全景和远景运用、非人物中心化的摄像机位置,都让全剧透出一种过分冷静的疏离感。



最有趣的是整部剧特意营造的错位感,剧中的建筑外观、室内设计、家具陈设、服装发型都有着明显的八九十年代特征。


但却出现了时空穿梭石、灵魂置换器、时间暂停仪、拳击机器人、超人工智等等,这些我们所知不可能在那个年代存在的“高科技”产物。



最反常的是剧中所有角色的态度,从老人到小孩都对这些超越时代的东西习以为常,就仿佛我们看待一台智能手机或是微波炉那般不以为意。


假使这部剧拍摄于八九十年代,这样的设定便无需多言,因为再超前的概念视觉化后都无法完全跳脱时代的审美。


但这部剧是拍摄于当下,这样的错位设定就值得深思了,为什么是八九十年代?为什么剧中人如此地处变不惊?






其实原片名‘TALES FROM THE LOOP’已经透出玄机,‘TALES’ 原意就是带有神话和假想色彩的古代故事,譬如最著名的‘Tales from the Thousand and One Nights’(《一千零一页》),《环形物语》正是一部科幻版的“一千零一夜”。


之所以选择八九十年代作为故事背景,我猜想的原因:一是因为整部剧集的灵感来源于瑞典艺术家Simon Stålenhag的概念稿,其原画中充盈着浓郁的北欧风,也就是传说中的德国包豪斯和前苏联冷战风的完美融合。

▼Simon Stålenhag的概念图

二是因为八九十年代是美国经济文化的梦幻期,新自由主义推动美国成功走出70年代的政治动荡和经济阴霾,稳坐全球霸主地位,信息通讯技术形成的第三次工业革命,继阿波罗登月后将人类思想的维度带入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美国梦从未如此这般触手可及,而当下经济和文化的全面下行,使得人们想要逃避现实,躲进曾经的光辉岁月,这也是为何《怪奇物语》《神奇女侠1984》《美国恐怖故事1984》等一批影视剧纷纷开始“怀旧”的原因。



闪闪发光的八九十年代,在《银翼杀手》中驾驶飞车堕入2019,在《星球大战》里拔出光剑高歌“绝地归来”,在《回到未来》中踏着NIKI AIR MAG飞向2015,在《E.T.》里踏着自行车掠过月球,在《终结者》中开着越野车逆转未来。


NOTHING IS IMPOSSIBLE,所以《环形物语》中八九十年代的他们对于一切”又何必惊讶呢?






于是这种奇妙的错位感制造了一个真空中的平行世界,让《环形物语》成了兔子洞外的仙境,每个故事表面看起来都是不可思议的梦境,但内里却深藏的是现实世界人人都会遭遇的俗世困境。

每一集都以半开放式结尾,是对于现实的一种模拟和致敬,因为现实从来没有真正的大结局,有的只是时间的无限循环,这也是整部剧集围绕的一个核心——时间的回环。


在这个看似时间是静止的小镇上,时间却以你察觉不到的方式在为每个人描摹出一幅独有的卡夫卡式的变形记。

每个人口中的LOOP,那个深藏在地底的神秘之物,每个人为之服务的东西,犹如卡夫卡的城堡,贝克特的戈多,也可以看作是把时间形态化的比喻。


第一集"Loop" ,看似是让儿时和成年自己相遇的穿越故事,实则是对儿时母亲离家出走童年阴影的抚慰。母亲的不告而别被幻化成了因为偷了LOOP的磁石而受到的惩罚,逆着地心引力碎成了时间的残渣随风飘去了异世界。


“放下过去”才是成年的自己要向儿时的自己点破的,母亲再也不会回来,你也再也不要寻找,否则痛苦就像一个永恒的回环,你会抱着过去无法释怀,你也会让历史再度重演,成为另一个你的母亲。

那么所谓的“儿时自己”真的回到过未来吗?所谓的“成年自己”又真的存在吗?自己与自己的对话,究竟是未来自己的一番想象,还是过去自己的一刻顿悟?这就是《环形物语》美妙和浪漫的地方,看似简单却充满张力。


第五集"Enemies",则从另一个角度再次演绎了弗兰肯斯坦的故事,男孩被朋友丢在了镇传说中的怪物岛上,相信镇子上怪物杀人的传言与之恶斗,击伤了他的手臂,回来后发现自己也因受伤失去了手臂,从此靠机械臂为生。


因父亲的警告和自己的羞耻害怕男孩掩埋了记忆,直到父亲死后与母亲重提往事才知道原来所谓怪物是父亲制造的人工智能,因为样貌不同于人被喊打,父亲为了保护这个“孩子”远离人的霸凌才把他送上孤岛与世隔绝。


所谓敌人,有时候只是你用他人之言拼凑出的属于你内心的怪物,最终让你失去手臂的是敌人吗?于是故事的最后男孩再度回到怪物岛,把自己的机械臂扯下递给了“怪物”。




但故事真的仅仅是表面展现的这些吗?所谓的“怪物”,所谓的“孤岛”,所谓的“机械臂”有没有可能只是对于自我缺陷的一种比喻,因为别人的眼光流放自我的“丑陋一面”,从来不敢正视?


同样的,在"Transpose"里反思嫉妒与贪婪,在"Stasis"里探讨孤独和情欲,在"Echo Sphere"里正视死亡与失去,在"Control"里直面控制与暴力,在"Parallel"里直刺意淫与现实,在"Home"里重塑陪伴与成长。

看《环形物语》会有种看提姆·波顿《大鱼》的感觉,它试图把那些特别抽象的知觉、情感、哲理、概念,通过一个个科幻短故事具象化和简单化。但不是低俗化或者幼稚化,它用非常视觉化的诗意文本来化开它故事更深层次的涵义。


表面的简单是试图给予观众更多的思维空间,它极尽所能地摒弃了快速化、娱乐化和消费化,因此对于把观看剧集当作消遣的人会显得十分不友好,甚至于有些扭捏作态。

正如不是每个看到剧中这个关于原子的笑话的人会露出会心一笑甚至大笑不止,正如你必须一秒一秒,一帧一帧感受时间的流逝。你需要带着情感和脑子“认真”体会,因为镜头真的会说话。


譬如最后一集的“Home”中不知不觉中跨过时间长河的男孩,再次回到家中发现时间已经过去了几十年,母亲已经两鬓斑白,父亲已经撒手人寰,兄弟已经成家立业,而他则如离开时一样年轻。

面对这样的物是人非,男孩的反应冷静而深沉,情感没有《星际穿越》那般的喷涌而出,而是通过两场心理戏撕开情感的裂缝,一滴一滴,让你喝下看似白水似寡淡的烈酒,不经意间呛你一个上头回魂。


一场用一个突然插入的摇镜头,让长大的男孩在老屋门口看到一对和自己儿时相仿的兄弟;一场让男孩为年老的母亲拍照,看向镜头的一瞬间年老的母亲在孩子的心里和镜头里瞬间变成女孩。


于是所谓的“一眨眼的功夫”,就在几秒之内被演绎得无与伦比,绚烂如昨日烟花,我们破碎怅然,我们体无完肤,我们百感交集。

这就是《环形物语》,它的极致浪漫,犹如宇宙尽头的黑暗孤独,是少年时你会不以为意,成年后你会无语凝噎的美。

▼附上近日的瞎烘培产物




END




文字版权属作者所有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谢谢




THE MARTIAN
火 星 救 援

待业斜杠青年求职贴,欢迎全职兼职工作砸过来



TOTAL RECALL
全 面 回 忆
游记冷片墙头腐片安利剪刀手片单毒鸡汤吐槽

👉一键检索时间碎片👈




—— 看更多👇 聊更深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